2019/7/25
吳為山近照 照片由吳為山提供
【走近文藝家】
從孔子、老子到杜甫、李白,從齊白石、黃賓虹到馮友蘭、匡亞明……他為一系列歷史文化人物重新塑像。他說,每一位文化巨人都是一部歷史。 近日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“丹心鑄魂”雕塑展上,一尊張仲景的青銅像尤為傳神。但見他面容清癯,頭頸前傾,右手自然搭于膝間,左手三指微微翹起,身著寬袍大袖,靜坐于塌中。湊近看,依稀可見作者拍、削、切、揉的手法紋路。這是雕塑家、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的作品。
見到吳為山時,已近晌午。他中等身材,古銅膚色,波浪式卷發稍稍齊肩,談笑間有種渾厚與純粹洋溢于眉宇之間。
談及《張仲景》這部作品,“感動”二字脫口而出?!澳憧此剢柷袝r凝神靜氣,這是大夫與病人之間的交流,有一種尊重在里面?!闭f話間,他也額頭微傾,目光專注而凝重,一只手輕輕拈起。想必,這樣一個形象已千萬遍回蕩于他心中。
將近1800年前,醫圣張仲景是個什么樣子?創作之初,帶著思考,吳為山來到南京中醫藥大學與專家交流,并翻閱了大量醫書。找到了!這是一位既對中醫理論有系統研究,又懂得尊重病人、敬畏生命的儒醫?!拔腋袆佑趶堉倬霸谕剢柷兄?,對病人的體恤、呵護與尊重,而這種感動轉化為敬重又滲透進我的作品中?!?/p>
吳為山的雕塑藝術中,“寫意”二字一以貫之。他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、繪畫、哲學、文學所包含的審美融入其中,在抽象與寫實之間捕捉到創作的靈感?!皩懸?,要抓住人物的精神,要表達出人物留給你的最深刻印象?!?/p>
在國博展廳里,一對來自河北邯鄲的母子在杜甫雕像前站了很久。母親出神地望著,兒子一句一句地與母親搭話。他們說:“杜甫人生的不同階段,處境不同,他臉上的表情也不同,實在太像了!”年輕的杜甫,昂首拂袖,身側的駿馬跨出前蹄;中年的杜甫,則俯首垂頭,馬兒瘦骨嶙峋,艱難邁步……一舉手,一投足,一沉吟,一嘆詠之間,確實有一種人物的特質直抵人心,有種敬重在心中激蕩。正如吳為山在《塑者何為》一書中所提,“這暗合,是心通了?!?/p>
1979年無錫工藝美術學校迎來了17歲的吳為山,他在那里學習繪畫、泥塑。其間,他完成《我所認識的惠山泥人》一文。40年前的吳為山還不懂得小小的泥人與中華文化有著怎樣的淵源,但藝術的種子已在他心底埋下?!霸谒囆g的道路上,那是我最早吮吸的乳汁,這份恩澤時時讓我明智?!?/p>
話匣子打開,那些感動涌了出來。早年間,吳為山一家人擠在13平方米的屋子里,白天母親為他和泥、錘泥,晚上就睡在沙發上給他騰出雕塑的空間。他借著臺燈的光慢慢地塑,母親就躺在沙發上看著他。還有很多翻模工,他們忍著嗆鼻的化學物質味道工作,把很多作品中微妙的地方還原好?!拔覀兌际瞧胀▌趧诱?,懂得感恩,才能以好作品打動人?!?/p>
從無錫惠山腳下走出,來到南京師范大學,后來又相繼在歐洲陶藝中心、美國華盛頓大學深造。20世紀90年代的吳為山,一邊經歷了多元文化藝術的熏陶,領略了世界藝術前沿的風光;一邊又心生嘆息,“我看到不少亞洲人的作品基本都被美國當代藝術同化了”。這種疑惑久久不能平復,直到他1998年在美國舊金山遇見了一位98歲的德裔美籍藝術家。
“聽說你是從中國來的,你去過巴黎嗎?在那待了多久?”老人問。
“在巴黎待了3個月?!眳菫樯酱?。
“巴黎充滿了藝術氣息,你應該待3年,但是不要太長;美國到處都是商業的味道,更不能留下。趕緊回到你的祖國,那里有偉大的藝術?!崩先苏f。
一語點醒夢中人。吳為山心中的塊壘釋懷了,他放棄了好幾次拿美國綠卡的機會,回到了祖國。
彼時的中國,經濟大發展,人們的荷包鼓了,精神上卻略顯單薄。同時期歐洲的肖像雕塑正逐步被抽象藝術所取代,呈現暗淡態勢。吳為山感覺需要用藝術為社會提供一些有營養的精神食糧,于是“為中外歷史文化人物塑像”的想法涌上他心頭。
從孔子、老子到杜甫、李白,從齊白石、黃賓虹到馮友蘭、匡亞明……“每一個文化巨人都是一部歷史,他們的塑像所傳遞出的精神感動了國人,也在對外交流中把中國故事、中國精神、中國文化傳播給了世界?!?/p>
在巴西庫里提巴市,一尊總高4.46米、青銅鑄造的孔子雕像矗立在“中國廣場”中央,它的作者就是吳為山。雕像送達的那天,自稱為“孔子粉絲”的庫里提巴市市長親自去迎接,箱子打開的一剎那,他與“孔子”緊緊擁抱。
在德國特里爾市,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,城市公共廣場立起了一尊身著風衣、手握書本、迎風前行的馬克思銅像,它的作者也是吳為山。特里爾市市長為此寫下這樣一句話:卡爾·馬克思塑像將是中國與德國之間的一座金橋。
在聯合國總部紐約,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的潘基文在參觀完吳為山雕塑展之后,揮筆寫下了“上善若水”四個字,他說:“這些雕塑不僅表現了一個國家的靈魂,更是全人類的靈魂?!?/p>
“一生做一件事情很不容易,你要把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塑造出來?!鄙鐣W家費孝通先生的叮囑聲猶在耳畔。吳為山不僅塑造出大量中外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,他還把這種精神傳遞給了世界。(光明日報本報記者 李曉)